近日,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公布了2021年度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结果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是我国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,也是规划行业唯一经国家批准的评选项目,是衡量全国城市规划设计成果水平的标杆。
(资料图)
本届评选,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共推荐省级二等奖以上优秀项目1573个参评。山东省组织省内规划设计机构联盟评选,共推荐73个省优秀项目参评国优。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3个省优秀项目获参评。经中规协组织审核、初评、复评、终评、公示等多轮评选,最终全国获奖项目共585项,规划设计类508项,其中一等奖42项,二等奖122项,三等奖242项,表扬奖102项。
济南市规划院共8个项目获奖,其中一等奖1项,二等奖2项,三等奖5项。在包括名家大院、高校、地方机构等在内的全国380家获奖单位中排名第20位,在33个省会、副省级城市、计划单列市规划设计机构中排名第6位,全省排名第1。综合获奖数量及等次,创历史最优成绩!
济南市规划院获奖项目:
一等奖
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
二等奖
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策划、规划及近期建设实施方案
济南城市发展新格局“中优”行动规划及重点项目实施方案
三等奖
山东省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导则及济南市城镇开发边界试划
济南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(2020-2035年)
济南市租赁住房三年建设布局规划
济莱空间一体化规划
济南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及管理机制系统研究
获奖项目简介
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
规划由清华同衡与济南市规划院合作编制完成。2019年获山东省政府批复,是省内首个面向2035年的名城规划。
规划以凸显济南泉•城历史文化景观为引领,构筑基于长时段、中时段、短时段三个历史时间尺度的遗产保护体系,建立文化景观与名城的动态管理系统。聚焦济南泉城动态演变过程中泉域生态与泉城建成环境、泉城文化传承之间作用的层累特点,构建名城保护价值与要素体系。结合济南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及特征,形成保护要素动态增补和刚性弹性并举的保护管控措施体系。构建“立法-法定规划-城市设计-导则”的四级规划传导机制,以及“市决策-部门指导-区县实施”的管理闭环,提出利益相关者联动共建的实施行动计划与路径。
规划展开深度公众参与,推动泉城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共识的形成,凝聚社会价值。名城委20余个成员单位、10个区县、民意代表等共同组成联合编制小组,从交通疏解、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等5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,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全面性。通过联合编制小组共编共享和宣传公示,指导了市政府召开泉水大会,协调了多专业专家对泉城文化遗产价值开展研讨,凝练遗产价值的高水平认知。
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策划、规划及近期建设实施方案
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,济南市规划院“以策划推动规划、以规划引领实施”,聚焦183公里黄河济南段,打造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。
前瞻性策划。立足黄河下游自然生态特点和济南文化资源禀赋,以生态保护为基础,以湿地公园整合、黄河文化呈现、绿色交通链接为重点,谋划打造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,作为济南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首要抓手和实施载体,被纳入市委《关于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》。
系统性规划。由济南市规划院与SOM公司联合编制,并协同山东黄河勘测院等多家专业机构同步开展专题研究。规划统筹黄河安澜、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、风貌塑造、绿色交通等,充分体现济南段“湿地群落”、“岳渎交汇”、“城河相依”特色,以打造“山水泉城黄河公园”为目标,塑造“长平山水、鹊华城光、济章田泽”三大独具特色的沿黄风貌段,打造“浪溪河、玫瑰湖、北大沙河、济齐湿地、鹊华、济章”六大节点。2022年11月,规划经市政府批复实施。
落地性实施方案。市规划院同步牵头统筹制定近期建设实施方案,多部门协同打造样板示范段,取得良好社会反响。通过济南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,为人们提供了可亲近可感知的黄河游憩观赏体验,未来将黄河真正打造为城市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。
济南城市发展新格局“中优”行动规划及重点项目实施方案
落实济南市委市政府加快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战略部署,济南市规划院负责编制“中优”战略行动规划,联合清华同衡、济南市园林院制定重点项目实施方案。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、市委常委会研究审议,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实施并向社会发布,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。
“中优”行动规划面向长远、立足近期,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,明确“中优”范围、核心要义、目标定位、推进方向,聚焦谋划市级统筹推进重点,创新“规划项目化、项目清单化、清单责任化”的工作思路,构建事权匹配、权责清晰的行动任务体系,规划打造5个重点片区,包括15个项目和55项行动任务,建立行动台账和责任清单,成为全市推进“中优”战略落地实施的行动指南。
按照“中优”行动规划,针对古城片区、商埠区、大千佛山景区等重点地区开展实施性规划设计,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、西护城河-泺源造纸厂地区改造、趵突泉-五龙潭公园改扩建、“一城一湖一环”环游步道系统、“一园十二坊”重点街坊保护更新等实施性设计方案,搭建了“战略行动规划—项目任务清单—实施性设计”的路径体系,是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规划的成功示范。部分文保单位保护修复、泉水院落和街巷提升、佛慧山北入口整治、千佛山环山绿道、洪楼广场地区更新等重点项目相继实施,老城区优化成效显著。
山东省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导则及济南市城镇开发边界试划
《导则》由济南市规划院领衔,联合青岛市规划院、烟台市规划院共同编制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、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等要求,突出山东“山水林田湖海岛”自然资源富集特色,构建了“基础调研-分析评价-划定底线区域-划定城镇可选择区域-划定城镇开发边界”的技术思路;同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阶段、地域特色等,制定了差异化技术要求,保障《导则》的适用性。以济南市为案例开展城镇开发边界试划,与《导则》上下反馈、相互验证,确保《导则》的合理性和实用性。
2020年12月,《导则》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实施,作为市、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依据;2022年10月,山东省“三区三线”划定成果经自然资源部批复正式启用。
济南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(2020-2035年)
规划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院和济南市规划院联合编制。以“建设绿色生态、复合集约、安全韧性、舒适友好、智慧高效的多维立体泉城”为目标,采取多种技术分析方法,对济南全域地下空间现状情况开展基础调研、综合评估和核心专题研究,构建了5大类43小类的地下空间功能体系。
规划强调顶层设计,突出泉城特色,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的创新要求,科学提出了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目标和规模、总体空间布局、各类专项统筹以及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指引,在规划理念、技术方法、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,优化和健全了济南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,为济南市开发利用和管理全域地下空间提供科学了决策依据。
济南市租赁住房三年建设布局规划
济南市为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城市。规划由济南市规划院承编,通过济南市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审议。以此规划为基础,继续编制了济南市“十四五”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,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印发各区落实实施。
规划按照“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”相结合的工作思路,聚焦“以职定住”,在全市范围内优化租赁住房项目布局,建立多渠道、多主体租赁住房供给体系,引导筹集房源约12万套(间)。深入调研每个潜在项目地块,探索从“一地一档”到“一城一策”的大城市租赁住房规划建设工作方法。深度践行公众参与,与市民代表沟通协商,制定20余项符合济南特色的租赁住房政策制度。规划引领作为济南市租赁试点先进经验获住建部推广。
济莱空间一体化规划
规划由瑞典Sweco与济南市规划院联合编制完成。按照国家、省市对济莱融合发展的要求,规划以问题与目标为导向,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整合型工作方法,多部门参与的“工作营”模式和多场景SWOT分析,梳理关键问题,多层次研究济莱空间一体化。提出“产业布局协同化、国土空间统筹化、生态文旅一体化、交通高快联通化、公共服务对等化、资源利用互补化”的六大空间一体化规划策略,实现“1+1>2”的一体化发展目标。
规划为济莱融合发展及重大项目实施提供了规划指引,重要产业园区、重大市政交通设施、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、重要河流水系治理工程等正在加快推进实施,助力济南落实黄河流域国家战略,提升在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济南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及管理机制系统研究
按照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工作要求,落实济南市建立“一套体系”的工作任务,全面提升城市设计与管理的精细化水平,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联合济南市规划院合作承担研究工作。
项目全面完善济南市城市设计编制、管理、实施体系,构建与济南市规划编制体系相衔接的城市设计体系,创新建立城市设计编制、审批、实施与管控等管理制度,确定总体、区段、街区(地块)、专项城市设计编制技术导则,梳理街区系统、开敞空间、景观空间等特色管控要素,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。形成的“一办法”使城市设计的编制、审批、修改、实施、管控等管理工作有章可循,“一导则”增强了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,“一标准”使城市设计编制成果的规范化管理有尺可依。(爱济南 记者:白桦 通讯员:杨小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