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>> 动态 >> 正文

散文丨张觅:古村落的沧桑与青春_全球聚焦

来源: 红网

古村落的沧桑与青春

文/张觅


(相关资料图)

六月的盛阳中,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郴州永兴高亭司镇境内的板梁古村。板梁古村始建于元朝至正十八年(1359),经过六七百年的发展,形成了一个中华汉民族家族式原生态古村落,明代永乐初年得名“板梁”。这里背靠象岭,依山就势,共保存了360多栋古民居,被誉为“湘南第一古村”。

进入古村,我们先走过了一座石桥。石桥的青石板桥面上印着“板梁大桥”四字,但它其实还有个颇为威武的名字,叫做“接龙桥”,寓意为“接龙气”,以九块天然大青石板搭建而成,跨度约有二十米,桥面已被走得斑驳发亮。桥下有条清清小河,名为“板溪河”。沿着板溪河一路行走,遇到摆在大桂花树和银杏树下的几家凉粉摊,摆了一个“手工凉粉,祖传秘制”的牌子。凉粉摊是有些年岁的木桌木椅,别有一番风味,所卖的凉粉和绿豆汁均洒了蜂蜜和桂花,绿豆汁里更有细细的冰粒。我坐下来,慢慢喝了一碗绿豆汁,只觉清甜异常,与其他地方不同,当是古村风味吧。

我是极爱小镇、古村的。走在板梁古村之中,总有一种抚摸岁月的痕迹、吹去历史的尘埃之感。板梁古村虽然始建于元代,但村内的建筑多为明清风味,青砖黛瓦、飞檐翘角。看得久了,会恍惚觉得,时间似乎已经停驻了。古村不动声色地藏在郴州的山水之间,怀抱着一大堆秘密。这些秘密,已把钥匙丢进了时光的罅隙之中,难以追寻,而我总是喜欢想象着,或许能在采风和考察中能幸运地拾得风之密码。

板梁古村村内古庙、旧私塾、古商街、古钱庄等均保存良好。我们先是来到龙泉古庙。六百多年前,板梁刘氏始祖、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子芳正是在这个古庙旁落户,从此刘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。因此板梁全村居民都是刘邦的后裔。古庙旁的介绍则说,这是城隍庙,是板梁百姓求财求平安的精神寄托之所。我走进去一看,庙内陈列简单古朴,一座大约一米多高的青石大香炉上尤为触目,香炉还插着香火,香炉下尚有余烬。这座青石大香炉造于清道光十六年(1836)的,乃是古庙的镇庙之宝。

我们又来到了松风私塾。私塾内挂着孔子画像,并两幅古村的水墨图,并书有一副对联:“世间善事忠和孝,天下良谋读与耕”。屋内共摆有八座红色小案几,并两个雕花柜子。转入旁边的一个小房子,其中放置着六部落满灰尘的木质断联,可能是私塾以前用过的,均觉得很有韵味,如“龙泉无语听芳书”“家山落日照苍亭”“山梦三千里”。这大概是私塾的先生拟的,他当是一个清癯书生吧。当时,他侧耳倾听私塾内朗朗书声,怀着对学子的期许拟下了这些对联。谁承想,就在这所小小的私塾里,明清以来共诞生了11名进士,49名贡生,365名禀生,近代出将入仕者更多达上百人。古村因为重视教育,所以文脉不绝。这是古村的灵魂所在。

从松风私塾转出,就来到了望夫楼。望夫楼是一个小巧的楼阁,建造风格也是青砖黛瓦,类似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,古朴雅致,只是楼身颇为沧桑,楼前有对联“相思一望中,幽梦三千里”。它修建于较高处,并配有一个小小平台,大约是为了便于当时的女子登高望远,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自己在外经商的丈夫。板梁重商,许多男子常年外出,少则几月,多则几年。妻子挂念自己的丈夫,遂去望夫楼登望。现在的女性,不会把生命独自耗在长久的等待之中,或许会和丈夫一起出门打拼、相携相守。舒婷早在上个世纪便在《神女峰》中表示:“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,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。”因此,这样的等待是带有古典的意味的。现在从望夫楼向远处望去,其实也望不了太远,葱茏茂密的草木以及层层叠叠的民居轻易便遮掩了视线。但板梁古村居然会特别为女子修建一座望夫楼,足见当时的人们对苦等在家之女性的悲悯。他们理解女性的悲苦,体恤她们的不易,这是富于人情味的。这给望夫楼的忧伤增添了一抹暖色的温情之感。

古村之中,有一条贯穿村子的青石古道,名为金陵古驿道,连通大街小巷。这也是颇有传奇色彩的一条小道。据说唐玄宗为了让心爱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岭南荔枝,便是通过这条驿道来进行飞马传送,马蹄声声,就踏在这水磨青石上。昔日那些历史人物早已湮灭在岁月的烟尘之中,但古驿道依然还在,似乎下一秒,就有马蹄声声在其上清脆地响起。古驿道沟通南北,曾经商贾云集,彰显着古村崇文重商的传统。板梁因此有了“三州商埠”(衡州、郴州、桂阳州)的美称。

古村里幽深小巷极多,穿插交错,令人有误入迷宫之感。青石板路因为岁月久远也有不少已经开裂了,一看就是上了年纪。青石板路旁还留出排水的水渠,设计古朴又机巧。只是现在由于少有人居住,因此排水渠中是没有水的,露出青灰色的石头底部。古屋墙壁上生有碧油油的青苔,青石板路阶梯的缝隙里则长满绿草。我走走停停,没有带单反,便用手机小心拍照,细细品味着这旧时光的老味道,一时间又想起明清时诸多笔记中所记载的故事来。

古村人家有的较小而简朴,就是一间小屋,木门木窗,窗子也是以简单的木条横排或者竖排构成。有的人家则较大而精致,为典型的湘南民居三进式,进去有几居室,院内还有天井,天井内有土灶台和乌色大锅。若是雨天搬把木椅到天井旁听雨,也是人生清福了吧?大户人家的门窗则是雕有精致花纹,我见到有一窗户,窗上雕着朵朵梅花,连花蕊也细细琢出,工艺精细,窗户之上写着“忠孝”二字。我还走进了一户人家,厅堂阔朗,建筑窗棂上画着梅兰菊竹或者其他花鸟画,墙壁上也有画人物画的,甚至有作浮雕。屋内有幅壁画是画二古人在山崖之上、松树之下相对弹奏古琴,线条如行云流水,大有魏晋潇洒风流之态。出来之后,我特意看了下那户人家的名字,是“刘邵苏”,刘邵苏官至三品,为浙江漕运,厅建于清光绪壬辰年(1892)。他的同族兄弟刘绍连则是当时板梁的首富,建造了板梁第一豪宅。

我们进入村庄时,看到简介说村里有异树奇石。一路行来,觉得村内草木种类的确颇为丰富,香樟、马尾松、侧柏、牡荆……有些植物我从未见过,并不认得,但也算不得奇异。特别的大约是20多米高的金叶树,位于村后的象岭山上,据说已有上千岁了。不过奇石还是堪称奇异的,比如神龟石。在村后高处,有一块巨石,状似神龟,俯视着整个古村,这就是神龟石。村里人相信这神龟会庇佑人们健康、平安、长寿。这便是古老村落的精神图腾吧。神龟石旁还有一脉清泉,是为“韵泉”,和箭楼旁的“双龙泉”同为村中水质最好的泉源,入口甘冽,且冬暖夏凉。

板梁古村于我而言并不陌生,甚至有点亲近,因为我家先生就是郴州永兴人,他所在的马田镇毗邻板梁古村,车程大约只有二十分钟。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们还来过这里,在冬日温淡的阳光中,于古村里缓缓漫步。当时古屋外都新贴着大红对联,巷子里飘坠着红色的鞭炮碎屑。虽然路上人少,但院落里还晾晒着彩色衣物。只觉安宁静好小村落,依然保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。我拍了几张照放上自己的微博,有博友给我留言:“静雅、肃静、宁静的好地方”“静美的村落”“让人静心的地方”,更有人称“远离喧嚣、世外桃源”。正好当年我们也在黄山和宏村旅游过,我只觉板梁其韵味其风情,并不亚于已享有盛名的宏村,为何养在深闺人不识呢?这些少有人知的美,正需要人们去发现,去呈现,要不,就太可惜了。

我见识过冬日的板梁古村,本以为对它已经足够熟稔,却未想到夏日的板梁古村,在我面前依然焕发了未曾意料的美。我们走过龙泉古庙、松风私塾、望夫楼和古钱庄,正略有倦意,忽然发现一堵砖红色的围墙上端微露艳色,众人都是精神一振,加快了脚步。

待到转过红墙,忽然间眼前一亮——原来竟是一面大约有三四层楼高的凌霄花瀑布,在砖红墙上倾斜而下。夏日盛阳之下,火红的凌霄花仿佛在闪闪发光。而凌霄花下是一间颇有年岁的老屋,黛瓦土墙,墙壁上斑斑驳驳,且长满青苔。老屋的窗户上的横木也已转成了暗沉沉的绛黑之色。而窗边,正斜过一枝缀满红花的花枝,正粲然明亮。这种视觉强烈的对比,实在是太具有冲击力的美了。未曾想到夏日里,古村竟有如此璀璨的凌霄花瀑布,如同沧桑的老灵魂不肯忘却的青春。几百年前,当古村还年轻的时候,凌霄花就这么灿然开放着,几百年后,古村老了,凌霄花却依然年轻。只是涧户寂无人,纷纷开且落,古村的凌霄花未免太过寂寞了。

我细看那凌霄花,竟然是中国原生的凌霄花种,花瓣圆润可爱,花萼较短,不似常见的美洲凌霄花萼瘦削细长。古典的凌霄花,在这古典的村落里,忽然跃入我们的眼帘,这是怎样神奇而美好的邂逅呀。大家都忍不住走到凌霄花瀑布前合影留念。

我想,我是一辈子不能忘却这种令人怦然心动的美了,这古村落的凌霄一瞬。一生之中,能有多少个这样凌霄一瞬呢?人生的意义,大半也在这些惊艳的瞬间之中。直到老得长出青苔,也依然有一颗凌霄花般充满青春与活力的心,永远年轻,永远热泪盈眶。

在凌霄花瀑布前流连良久,终究离开了。我们转出来,走入一条小巷,却又一次被眼前之美给震撼了。沧桑的古屋,冷色的小巷,竟然悬挂着朵朵彩云般的纸伞,一直蔓延到小巷尽头,仿佛电影中的一个画面。禁不住放慢了脚步,步步如踏在画中。这种美是古村的有心人精心搭配的人文之美,比之凌霄花的自然之美,另有一番感觉。但是只要是美,都会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沉醉为之颤栗。我们又在此处流连良久。

板梁古村三大古祠堂润公厅、珍亮政公祠、贤公宗祠在村前排列。我们从其中一个祠堂走出板梁古村,忽然间眼前又是一亮,原来,我们又邂逅了一池风荷。这些荷花大多含苞,竟都是白荷。风一吹来,淡淡荷香散落在风中,“荷风送香气”,竟有微醺之感。一池碧叶白花,衬托着背后的古老村落,竟是这般美貌!这般奇景在冬日怎能见得?这个池塘也有个美好的名字,叫做月亮塘。古村共有三个月亮塘,形如半月,分别在三个古祠堂之前。我想象着夜晚明净的天空里,一轮清朗圆月高悬青天,投洒着如水的清辉,塘水中也有一轮水月,交相辉映,令一切纤毫毕现,定是能让人瞬间梦回明清时期。

荷池前不远处,是几口清冽的古井蓄水池,依次作饮水、洗菜、洗衣之用,几百年来古村居民都是如此使用的,村内的古井亦是。同行有一位老师走上前去,掬了一捧清水擦了擦脸。我也走上去,弯腰捧起了一掬清水。这是和古村最亲密的接触了吧,让散发着古村气息的水滋润面颊,也滋润心灵。

我们走到村头,又回到了凉粉摊。卖凉粉的老者黝黑清瘦,笑容可掬,极为健谈。我们与他攀谈,得知他已经七十多岁了,坐在旁边凉粉摊更为年长的婆婆,也有九十四岁了。村中还有年龄超百岁的老人。很多年轻人都已经走出古村,不再居住在这里,因此,村中居民以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主,常住人口大约有一千八百多人。他们守候着古村,守候着家园,守候着历史,也守候着岁月留下的诸多迷人秘密,等待解码人的到来。这天来了我们这么多游客,老者说,他们很觉欢喜。

离开板梁古村,我们频频回头遥望,望见了古村中颇为醒目的镇龙塔。镇龙塔共有七层,建于清朝道光九年(1829),石台阶按八卦拾级而上,保存也颇为完好。但此行匆匆,未能爬塔。我神思摇曳,想的却是秋日的古村,又会是怎样的美呢?是桂花的馥郁香气氤氲笼罩整个古村,九十多岁的老婆婆含笑从桂花树上细心撮取一小捧一小捧的碎花。而春日的古村呢?一切姹紫嫣红,古村又可如娟好女子,嫣然一笑?

也许,等待一个秋日,或者一个春日,我会再来古村,继续慢慢品味它的沧桑与青春,细细收集齐它四季不同之美,包括自然之美,以及人文之美。

张觅,古代文学博士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高校教师。文字散见于报刊,著有《诗词风景》《淡色青春》《花木扶疏》《草木温柔》《四时花事》《小园香径》《李清照词传》《明清闺秀诗词小传》等作品,曾获长沙文艺新人奖、湖南教育新闻奖、华东优秀古籍图书奖、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项,入选青年文艺岳家军人才支持计划。

相关新闻